先來說說這一篇文章的原由好了…
話說在被感冒襲擊的10月中,本人參加創新產業課程,講師是知名實況平台Twitch共同創辦人『Kevin Lin』,我見識少,像這產業連結相關的國際課程是第一次,當然之前考的英聽讓我全還給補習班了XD!!!
中場休息時間,和幾位許久不見的朋友們聊天,賽評包子也是其中一位,他提及文彬大哥之前在臉書貼的資訊分享,本來文章內容導向是以電競選手未來生涯規畫為主軸導向,後來自己還是決定用三個時期來讓大家了解,
在此聲明:希望思想不成熟的玩家,【不要冠『電競』之名,行『電動』之實】。因為兩者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完全不一樣。
也希望正在就學的玩家族群參考,未來如果真的想往電競產業發展,在校所學還是非常重要的。
意思是:不要為遊戲而放棄你的學業,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那2%…
(同學們!上課還是要認真蛤!要不然打遊戲的機會都沒有喔…)
這次來談談電子競技選手的三個時期:
一、業餘選手時期
二、職業選手時期
三、職業選手退役時期
【一、業餘選手時期】
觀察許多電競選手,幾乎都是在踏上職業後,才開始去了解他們,在業餘時期就能衝出知名度的玩家少之又少;所以業餘時期是非常可怕的空白階段。
業餘選手=高階玩家,其遊戲操作技巧優於一般玩家,也是所有職業選手們必經之路,棒球都有甲組、乙組之分,更何況是電競賽事!!
高階玩家群,在技巧操作都具備高水準的情況之下,最可怕的事情是---沒有賽事舞台和軍團隊友。
直接說明,業餘選手面臨的情況讓大家瞭解,不是每位參賽的選手們,全都是以職業電競選手作為目標性的去參加賽事,因為大多數有部份會是基於賽事獎金,而去參加比賽,當初本人就是如此…
然後賽事又有分規模,公開不公開、正規不正規、線上或臨場……等等,早期本人參加過小網辦所舉辦的賽事;各種賽事類型模式,其實都是考驗高階玩家平時練習技巧,
在前幾年有舉辦『SF甲組聯賽』和『星海爭霸選秀會活動』,讓當時許多軍團和玩家們積極報名參與。
電競發展至今,業餘賽事規模不再和以往一般,因為職業環境需要新的選手,就必需舉辦更多業餘賽事,讓更多高階玩家參與,進而去挑選選手素質,加入職業戰隊。
近幾年本人參與和關注最密集的官辦業餘賽事或是選秀賽事,還是以TESL為主 (做人不能忘本啊),
許多人說:官辦的業餘賽事曝光度不夠高。
其實想參與賽事的高階玩家族群,自然會上網查詢有無賽事資訊,而早期網咖辦舉辦的小型業餘賽事,漸漸也開始與遊戲廠商合作併行。
前ACE"軍團隊員SR選手,本人參與他業餘時期的選手之一,現為閃電狼SF2職業選手。而最近ACE"又出現一名女選手琪琪 (黃上慈),加入台北市首都隊,遞補選手小姍在上次車禍身體不適的情況,在成為職業選手前,必需與軍團隊友打過許多官辦賽事;
時代在改變,許多事情也同進化進行。
其實很榮幸可以參與這兩位選手業餘時期階段,畢竟過去很忽略到這時期的階段發展,其中原因就是現在業餘選手真的太多,只能用最近的例子來觀察。
選手的業餘時期,需要的不止是個人技巧上的磨練,更重要是官辦賽事的支援;當然也不是說比了賽,就可以自己去定義是業餘選手,所以在這個階段時期,許多身份的認可是很有爭議性的,
你可以說他們是高階玩家,比賽時也可以說他們是選手,因為確定電競選手的身份認同,全都是到真正進入職業電競隊伍才會有認同感。
(照片來源:本人參與TESL甲組聯賽所拍攝的照片。練習很辛苦,比賽也很辛苦,那裡有業餘比賽,就往那裡跑,而這些業餘選手的臨場表現,也是職業隊挑選選手的重要相關資訊。為了當上職業選手的夢想,有很多人都是這樣走來的。)
【二、職業選手時期】--- (這階段是我永遠達不到的目標!!!)
業餘選手眾多,確定有實力進去電競職業賽事舞台的人非常少,
『電子競技職業選手』其實滿吃先天條件這部份的說,意思就是選手『個人天份』要非常足夠;和一般的體育選手不同,體育選手可以藉由身體的加重訓練,來增加體能,也可以透過身體的慣性,來磨練技巧,說明白一點就是:體育賽事選手吃苦就當吃補。
我必須很誠實的告訴大家:在一群18歲~25歲的年青人當中,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的機率只有 "2%" 。
這取決於身體神經系統反應能力上,及賽事的臨場反應,人體研究也顯示,通常在18歲~25歲,是人體反應神經最靈敏的時期。
成為一名職業選手所展現的技巧戰術表現,都必需高過於玩家的實力,用白話講就是:就算對方開外掛,你也要把對方打掛,
而興趣變成工作職業時,面臨到的情況在於,身心上的思考轉換平衡。
成為職業電競選手,除了面對常態性電競賽事,還有沒日沒夜更長的練習時間,更高階的操作技巧,以及更多樣化的戰術配合應用,不論賽事形態為團戰型或是單打對戰,
以前身份為高階玩家或是業餘選手時期,練習時間通常都是在私人的休息時間,與自己軍團隊友或是其他軍團戰隊互相對戰;
而進到職業裡,選手面臨到的全都是更高層次,在公司練習外,離開公司或放假時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打轉,為的就是在下一次的賽事,拿出更好的表現,達到一個目地。
過去本人所接觸的職業電競選手曾說過,他們每天基本工作就三大項:1.練習、2.練習、3.再練習!
同時許多電競選手的身分同時也掛著『學生』,除了要上課,剩下的時間就是開始趕自己的練習進度,
因為電競選手知道一件事:選手不可能當一輩子,但想要拿冠軍的機會,人生中可能只有一次。
在寫完業餘和職業選手的部份時,心裡有點小小的感慨,因為我沒有當過職業選手…
知道業餘戰隊選手比賽的無耐,也瞭解職業隊選手領薪水的壓力,
而當選手只是一種進入電競產業的跳板;
最後一項才是真正要說的重點,這些選手退役後的出路到底有多寬廣,小至遊戲測試員,大至企業CEO,在現今的電競產業以及遊戲產業上;你看看你的手機有多少手遊的廣告,電視有多少遊戲的廣告,就可略知一二,
畢竟不可否認,電競最大核心還是取決在於遊戲玩家族群和數量,
但我個人真的不認同『 電競選手無未來 』這句話的定義。
【三、職業選手退役時期】
不論任何賽事類型都一樣,所有選手都會有離開舞台的一天,不管選手時期戰績多輝煌…
我最早接觸選手退役轉型的電競人士就是『包子--曾昊宇』,本人非常謝謝包子,打從寫電競文章開始,他一直給我很多的想法和意見,幫助我去思考與構思文章;其二重要的人就是星海賽評『 Sobad--張柏奇』。
應該要這樣解釋:如果沒有他們,這篇文章其實是寫不出來的。
包子和Sobad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:選手出生的賽評。
(Sobad 與展元合作搭配轉播星海2的賽事,造成許多觀眾熱烈回應。)
對於電競選手退役這件事,大多數的人都會往教練、賽評、領隊……等檯面上所見著的工作領域去思考,
但這次要談不一樣工作領域,因應電競產業市場,比你們想的其實還要大,有成為職業選手的機會當跳板,當然進入這產業市場的機會,也相較比一般人還要多。
很多人知道包子的身份是賽評,但同時也是『ZOWIE GEAR 產品 & 市場部經理』;而Sobad則為『MSI 微星科技 產品經理』,
再選手方面,我所知的前 UMX選手 Evant 陳崇愷,現職為 『BenQ顯示器部門產品經理』 ,
前面沒有提及相關電競周邊配備的事情,原因為選手時期還是以賽事方向為主,所有的周邊都是輔助,不論是電競品牌軟硬體的贊助、或是遊戲公司的產品代言活動……等,都屬於選手提升知名度的環節,
職業電競選手的電競裝備,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,電競週邊裝備產品的特性和需求。
在國外我第一個接觸到的消息是早期國際CS選手SpawN和ZOWIE共同合作研發的電競周邊消息;而近幾年台灣電競週邊裝備產業大開,讓台灣電腦硬體雙龍頭公司宏碁和華碩也紛紛投入研發,並贊助電競職業隊,
(2015WirForce華碩展區,電競周邊品牌ROG,基於筆電小白是這品牌… :D !!!)
與電競選手合作研發周邊裝備,在國外行之有年,而台灣漸漸走在這一條路上。
另一項選手退役的工作也比較特殊,就是『電競賽事企劃人員』,
其中以知名實況主Xargon以及Vocal最為指標性人物,這兩位都是WCG的前CS賽事國手,國際賽事經驗豐富,相對的把國外的賽制規則帶回參考,利於提升電競賽事制度與相關規章;
再來補充一些相關人士,
前橘子熊星海教練 『四葉』,現職為閃電狼隊經理;前華義選手 POLO,現職為TPA領隊;
教練的部份目前在SF2職業聯賽事中,Cratos、Ray和Bolt這三位前SF選手,也投入台北市首都、台中閃電狼以及桃園噴射機擔任教練一職;
而前SF橘子熊選手金剛,也曾擔任橘子遊戲公司遊戲測試專員;凡舉例電競遊戲相關產業類型,都需要各種專才支援,這包括所及到行銷與企劃…等,
特別介紹的是今年LOL S5世界大賽中,螢幕前表現突出的兩位,
Remember以及Clement,
一位是LOL賽事主播,另一位是用流利英文出現在LOL大賽,一起與主持人做訪談活動;在我的認知當中,兩位是以LOL分析師出生,並非職業選手身份做退役轉職,
談及到電競選手的生涯規劃時,眼界全放眼國際性,並不會因為這裡是台灣就局限未來,不論是不是職業選手出生,或是用別種模式,進入電競相關產業,這回到一開始所講的:不要冠電競之名,行電動之實。
在校所學的專才與學論,對未來和電競產業都有非常大的結合,
如同:當初不知道自己會寫文章,也是經由長時間的觀察與學習,加上磨練和文章被打槍,才用自己的方式,寫自己想寫的東西。
這篇文章,是有始以來最難寫也最難架構論點的一篇,途中差一點要改變文章導向,但因為個人很堅持寫讓一般人看的懂文章,捨去專業名詞論點,在收集資料以及與賽評教練選手臉書的私訊與聊談,整理消化完所出來的篇文,
也思考這篇文章導向,因為怕大眾的觀點失焦在打遊戲賽事上;我從來就不覺得選手的業餘時期和職業時期,用文字表述就是每天一直在打線上遊戲練習,
身為一位長期電競觀察者,雖然當不成選手,但用自己的方式來讓大眾知道,電子競技到底可以發展到怎樣的極限。
4Gamers 11月份線上雜誌出刊,這次是LOL主播Remember的專訪,
其中最深該體會的一句話就是:
『播報不難,最難的是,要有人願意聽你說話。』
這想起當初我想寫文章的目的:
『寫作不難,最難的是,要有人看的懂你寫什麼。』
文章常會有自己的想法與感觸段文在裡面,因為我不是記者,而是部落格作家。
台灣電競發展至今,有非常多優秀的選手,正在為未來舖路,這條路已不在局限於選手出生,往後還需要更多的相關專才相輔相成,才能幫助台灣電競產業發展。
此篇文章要謝謝包子、Sobad以及現為新北金礦隊教練的Nitor,以及我SF2戰隊Ace"的隊友群,和堅持在電競產業發展的相關專業人士群……等等,因為你們才証明電競是有未來性;
在就學中的遊戲玩家與選手,除了給自己一個期許以外,也請你們不要放棄在校學習的機會,用正面的想法看待電競這一塊領域,並且努力學習專才與學論。
展元主播都從體育賽事主播,變成電玩台的台長,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?!XDD
謝謝大家,有耐心地把文章看完了,謝謝你們。